对于教育的政治作用,董仲舒、扬雄、王充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董仲舒生活于西汉鼎盛时代,又遇到汉武帝这样一个要有所作为的君主,使他得以重申儒家的德治学说,提出“任德而不任刑”[84],把教育视为治国的根本。他强调培养统治人才的重要,认为统治者进德修身,将影响一代世风,“尧舜行德则民仁寿,桀纣行暴则民鄙夭”[85],统治者是世风的倡导者,修齐治平是统治者必须具备的条件。他竭力提倡加强统治人才的培养教育,曾向武帝进言,要让未来的统治者“少则习之学,长则材诸位”[86],从小受到良好教育是为官的基础,长成之后要量才而用。他还特别强调社会教化的极端重要性。汉武帝时代,国力强盛,但离心的力量仍然存在,董仲舒作为地主阶级的政治家、思想家,已敏感地认识到统一的帝国需要统一的思想,他除了提出旨在统一思想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外,还提出了社会教化理论。他认为刑罚只能触及人的肌肤,并不能提高人的觉悟和道德修养,而教化却能造成统一的人心。他深刻地认识到,社会教化一旦转化为民俗民风,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力量,长期制约人们的思想行为。而实行教化必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统治者要以身示范;二是各级官吏要“承流宣化”;三是要重视学校教育,“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四是要建立一套礼乐制度,使人们有遵循的规范。董仲舒的这些见解,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就是今天,仍有启发意义。扬雄继承了董仲舒的德治教化思想,认为“为政”绝不能“先杀后教”,正如自然天气,只有“先春而后秋”,绝不会“先秋而后春”,对待老百姓,只“可使觌德,不可使觌刑”,因为“觌德则纯,觌刑则乱”[87]。而要立德,就必须对老百姓进行教化教育,教化为先,才是治国的根本大计。而教化又必须本之于学校,所谓“辟雍以本之,校学以教之,礼乐以容之,舆服以表之,复其并列,勉人役,唐矣夫”![88]王充同样强调教育在治国化民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教训之功”在培养统治人才方面必不可少,“孔门弟子七十之徒,皆任卿相之用”[89],就在于他们都蒙受了圣人之教。他提出“王法不废学校之官,不除狱理之吏。欲令凡众见礼义之教,学校勉其前,法禁防于后”[90]。以学校教育在先,法制约束在后,社会必然礼义流行,达到天下大治。
相关影视:菅野松雪高清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