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手段与数学语言的运用,西方近代科学成果的汲取,使明代的科学技术获得了丰硕成果,涌现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朱载堉的《乐律全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一批科学巨著。这些著作大多全面地继承和总结历代的成果,又在传统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带有承前启后的性质,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享有极高的声誉。
第四节 从虚浮空疏走向经世致用
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讲究实学,强调务实。儒生士大夫考辨人生与社会的理论思维,都以解决现实的社会与人生问题作为从事学术的终极目的,把追求所谓“内圣外王”作为最高的理想境界。儒学的创始人孔子,一生恓恓惶惶地奔走于列国,就是为了按照周礼的模式去矫世、救世、经世的。宋代的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阶段,也是继承传统儒学的经世致用的精神的。朱熹在《中庸章句》中评论《中庸》一书时即写道:“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但理学研究的重点已转移到宇宙本体的思考和个人修养的完善,使其救世的一面大为淡化。当它被官方定为独尊的正宗和神圣不可违的教条之后,其陈腐僵化和虚浮空疏的弊端便明显地暴露出来,从而更削弱了它维护封建统治的实用性。宣德之时,明宣宗即曾感慨地说:“闻比年生徒,多不务学,徒记陈言,为出身之资,及授以职,讫无实用。”[75]后来辛陞也谓:“文章取士……不知菽粟为何物,一旦临民涖治,非寄耳目于他人,则牵拘文义,牴牾时务,了无一用。”[76]这一切,表现了封建末世文化的衰微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