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线重看发现上影节是完整版,删减的近五分钟对人物的立体感和主题有影响,因为那几段有以往少见偏成人视角展现性的一面. 几乎能找到导演所有电影甚至纪录片擅长的元素和影子,在大量物价数字的当代经济社会框架里剖开道德法律的评判,新合作的摄影增加音画设计的镜头留白更显凌厉. 从步履不停开始去茅崎馆创作的是枝裕和走的却是反小津路线,不断实验重复并探求改变至此的集大成. 表面温情中挖掘不易言说的残酷,多样多义性的承接依观者的生活经验可有不同方向的解读. 无论什么家庭还是人联结在一起后必然会发生事情,靠血缘金钱利益维持的羁绊最终都有说不出口的爱,但不管结果好坏小孩和大人无时不在成长选择,岁月流逝要感谢提取的美好瞬间是海滩上屋檐下拥抱中与你陪伴的那一刻,宣告关系的重要价值,也正如片尾被孤寂的个体对外界缘起相识的渴望. 看到这个片名,第一印象就是那首感动亿万人的歌,以此为主题,料想定是伤时感怀,但金砖五国,五个短片总不能都一样吧,于是满是期待的打开,然后就是满满的失望了. 本来非常不易的拉上媳妇一起看,可第一个故事,慢吞吞的,没几分钟媳妇就走了,是呀,这个故事真的太平淡了,说是写实吧,震撼的镜头却很节制,相当于看了个时事新闻的感觉. 战斗民族的第二个故事,个人以为是最好的,冰天雪地,家暴男最后只能靠着“情敌”送给媳妇的手风琴呼吸,很有点黑色幽默;阿三的第三部电影讲老来孤独男跟孩子做朋友找到了快乐,是最老最贴近片名的主题,但毕竟是短片,感情的铺垫需要篇幅,没必要搞个双双去世的悲剧结局;第四个低配版末世科幻,意思玩命都懂,但看得很蛋疼. 本该拍第四却压轴的贾科长,故事稀烂,除一直给媳妇特写外,絮絮叨叨什么也没说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