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积极拓展德育途径。一是强化德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通过劳动促进学生思想革命化。在此阶段,生产劳动在学校中比任何时候都更受重视。当时,许多学生轻视体力劳动,特别是轻视农业生产劳动。中小学生毕业后,不能升学的也不愿务农。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如果知识分子不参加体力劳动,就不可能彻底改变资产阶级世界观。如果我们将来普及了高等教育,但培养出来的人都不能参加体力劳动,那是不利于国家发展的。因此,青少年一代愿不愿意、能不能成为劳动者,是有没有社会主义觉悟的重要标志,也是检验学校教育成败的最重要的标志。教育脱离我国的实际,势必发生右倾的和教条主义的错误。②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各级各类学校把开展生产劳动当作政治任务来抓,积极组织师生参加生产劳动,认为师生参加劳动越多,思想就越革命,于是就出现了学生下乡下工厂运动。许多学校办起工厂、农场,积极参加大炼钢铁运动,致使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被打破,教学质量严重下滑。整体来看,学生适当参加生产劳动,对于培养劳动观点、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学习生产技术知识,获得实际生产技能有着较好的效果。但过分强调劳动教育,使教学工作受到冲击,进而影响教学质量是得不偿失的。二是充分利用社会活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教育。这一时期,学校一方面重视德育课程的理论教学,注重各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政治活动,把活动与政治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要求师生走出课堂,积极参与生产劳动,在劳动中受到教育,运用调查、参观、走访等方式广泛接触社会,在社会的大背景下接受教育。
相关影视:韩国财阀跳楼电视剧